在香港,我們應該如何在不影響豐富的城市生活為前提下能夠公平、愉快及不受干擾地使用公共空間?
思匯正在進行研究,以製訂合適政策建議,使街頭表演者能合法地表演,並豐富城市生活的文化多元性和活力。
雖然在香港,街頭表演並非違法,但部分地區人士越來越認為街頭表演者是噪音滋擾和街道阻礙問題的始作俑者之一。
因此,我們需要一個有針對性以及有效的街頭表演管理制度,而不是指望街頭表演者遵守現有的法規和條例,更甚是這些法規和條例並沒有得到廣泛的宣傳。
2018年旺角行人專用區的關閉和時代廣場商場在2020年起永久禁止街頭表演者進入,凸顯出公眾容忍度的減弱和公共空間可用性的萎縮。
繼先前的街道管理研究《動感街道管理》(Lai and Da Roza,2018),思匯在本次研究參考相關持份者的意見,提出相應政策建議。包括審查現有的措施並了解改善空間,同時考慮到不同持份者對街道管理問題的關注和需求。
迄今為止,思匯目前總結幾個主要的關注點。
一、 街頭表演者受到污名化的影響,經常被標籤為擾民主因或被誤認為是乞丐。
二、 由於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造成了灰色地帶,主觀主導執法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 政府主導的舉措仍然是零敲,受眾和街頭表演者的參與度和接受度都很低。
四、 在宣傳法律和法規以及向廣大公眾宣傳街頭表演的社會和文化價值方面,缺乏協調。
思匯的研究由黎文燕 Carine Lai 和周禧敏 Ximin Zhou 執行,在深入了解持份者之間的關係,並且勾劃出來自公共、私營機構和公民社會的持分者的角色,如何能夠系統性地解決與街道管理相關的問題。
本研究以CLIP分析法基礎闡述持份者之間的關係,觀察當中互動,評估現有的衝突和合作(C)、各自的認可度(L)、利益權衡度(I)和權力資源儲備( P)水平。所得的分析結果為不同持份者之間達至良性互動提供了紮實基礎。
參與研究的利持份者,包括政府代表、區議員、商界代表、社區關注團體、非牟利機構、藝術關注團體及街頭表演者等。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確定了兩個主要方案 —-包括以開放或限制性的方向來達致對街頭表演的管理。若要作出重大的制度性改變,任何一個方案都需要政府內部與不同界別緊密合作並且共同推動該方案。思匯會繼續與各持分者商討,評估每個方案的實際可行性和可推行性,然後才決定建議採用哪個方案。
與此同時,為了達到長遠目標,我們的建議亦包括考慮一些短期的措施,例如加強公眾教育以加深地區人士對街頭表演文化和社會效益的認識。
香港公眾休憩空間的角色正在尋求新的定位。城市規劃者和公共政策決策者越來越認識到重塑公共空間以滿足社區需求的重要性。街頭表演者在提升公共空間的文化生活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能夠作為場所建設策略制定的一部分。
為了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城市環境,思匯希望社會能夠就街頭表演應如何重新融入公共開放空間達成共識,並且平衡街頭表演者與其他公共空間使用者的需求。
本研究項目獲香港特區政府創新辦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撥款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