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腦:陷入能源危機。通脹亦令食品價格不斷飆升,基層生活壓力苦不堪言。另一方面,今年歐洲夏季迎來40度高温、巴基斯坦有三分一的國土被洪水淹沒、颶風伊恩在古巴西部和美國東南部造成嚴重破壞。連串事件敲起氣候暖化警告,亦令在埃及舉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峯會(COP27)變得關鍵。場內近200個國家密鑼緊鼓商討協議,終在最後關頭達成歷史性共識,首同意成立“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成為峯會落幕的一大“亮點”。
與此同時,峯會場外亦掀起了“戰爭”。除了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狠批峯會為當權者“漂綠” (Greenwashing)平台外,英國環保團體 Just Stop Oil 亦透過向藝術名畫或作品扔湯及麵粉及各種抗議手段,以渲泄不滿,並且希望藉着激烈的抗議行動來引起人們對於氣候災難及環保議題的關注。
今屆氣候峯會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是首次在非洲舉行。過去通貝里曾挪諭各國領袖在過去三十年來對抗氣候暖化都只是“blah blah blah”,只會説一堆空洞的承諾。而她更不只一次批評峯會是“漂綠”的舉措,意思指政府或公司透過“漂綠”的公關手段,令行為或產品看起來環保,但並無實際效果。
歷史性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協助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和脆弱國家
去年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的COP26達成多項協議,如在2050年實現零碳排、逐步減少煤炭、2030年前停止森林砍伐等。在今屆峯會前夕,國際間冀望這屆被稱為“非洲的COP”,可為脆弱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發出更多的聲音,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實際的峯會”,而不是再如以往多屆峯會般,只許下“空頭支票”。
今屆除了希望討論如何將上屆的承諾化為行動外,另一個焦點亦落在“損失與損害”基金終被放在議程中。事實上,極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脆弱國家,早於1992年裏約熱內盧高峯會上,已經提及“損失和損害的財政負擔,應由工業化發達國家之間以公平的方式分配”。
“損失與損害”意思是指氣候變化對國家所產生的危害。過去這個議程從不在談判桌上,不僅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就是否應在核心協議內包含“損失與損害”機制存有分歧,就連發達國家之間,在“誰需貢獻”也未達成共識。有分析認為,許多歐洲政客似乎將氣候危機視為地緣政治考慮或移民的驅動因素,而不是對歐洲生命的威脅。不過,隨着全球升温約 1.1 攝氏度,熱浪導致德國、葡萄牙和西班牙每週有數千人死亡,加上最新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報告也發現,歐洲在過去三十年中,變暖速度比任何其他地區都快,直指若全球升温 1.5 攝氏度的話,可導致歐洲每年有近三萬人死於極端高温,這個嚇人的預測,也令政客態度轉化。
不僅如此,今年七月,有研究首次透過評估各國自1850年以來的温室氣體排放量,計算對其他國家造成的經濟損失,確立氣候責任與損害賠償的關係。研究數據顯示,美國在1990年至2014年間的碳排放造成逾1.9兆美元損失,嚴重打撃阿聯酋、毛里塔尼亞、沙特阿拉伯、阿曼、馬裏等沙漠國家,導致其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下降約2%。美國連同其餘四大排放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及巴西,五國共造成全球六兆元損失,相當於全球年度國內生產總值的 11%。
值得留意是,在 COP15 時,富國曾承諾在2020年前,每年會由政府、私人機構或世界銀行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給予窮國,以減緩及應對氣候變化(climat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即使加強了減緩和適應措施預防問題,有些氣候變化影響卻是不可逆轉的。例如人口僅逾萬人的太平洋島國圖瓦盧不僅處於下沉的邊緣,更要與極端乾旱的天氣作鬥。其外長 Simon Kofe 在 COP27 氣候峯會上更指,由於海平面上升,國家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並無奈要藉助元宇宙來保育文化和歷史,成為全球首個數碼國家。
有研究估計,發展中國家每年“損失和損害”的融資需求,到了 2030 年將會達到 2,000至5,800 億美元。數據更估計有 2.16 億人會因缺水、海平面上升等氣候變化影響,將被迫在國內遷移,所以應及時對損失和損害採取行動,避免人道主義危機。
這些研究結果,以及各種可見且性命攸關的影響,終令“損失與損害”資金的議呈被擺上談判桌,但分歧依然存在。特別是來自美國及27個歐盟國的阻力,令今年峯會差點以失敗收場。
西方國家認為,面對物價上升及能源問題,再注資會令負債累累的國家更深陷窘局,亦有聲音要求最大排放國的中國作出貢獻;而且基金應該只向最受影響的國家提供賠償。峯會原定11月18日(週五)結束,最後延至20號(週日)才有結果,發展中國家在這一役上取得勝利,成功爭取落實“損失與損害”資金。根據公佈,德國、奧地利、法國等國家已注資約3.58 億美元。
另外,各國政府還同意成立“過渡委員會”,就如何在明年的 COP28 上實施新的資金安排提出建議,預計明年三月底前會舉行第一次會議。然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因為屬於發展中國家,故無責任及義務出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認為,中國只會在自願的基礎上,提供“損失和損害”或其他資金,但強調就中美氣候問題磋商“非常坦誠、友好、積極、正面、很有建設性”。
COP27的失敗及引起的爭議
唯峯會有得有失,今屆的峯會,也惹來了不少批評與爭議的聲音。
除了對發達國家締約方到2020年每年聯合動員1,000億美元的目標尚未實現“表示嚴重關切”外,許多國家譴責 COP27 未能進一步推動緩解措施,而且文本上只是重複《格拉斯哥氣候協議》的語調。COP26主席岑浩文(Alok Sharma)更公然指責:“科學家告訴我們,排放量在 2025 年之前達到峯值是必要,但不在本文!‘逐步減少煤炭的明確後續行動’不在本文中!‘明確承諾逐步淘汰所有化石燃料’不在本文中!”
峯會完結後,通貝里也在其推特上説:“如果沒有任何即時及積極減少温室氣體的約束性承諾,世界就沒有機會實現1.5°C的限制,以減低生態環境被連根拔起、以及危害無數人生命的風險。”
另一個備受爭議的論點是,今屆峯會由可口可樂贊助,引來環保人士的評擊,認為大會遭“世界頭號汙染者漂綠”。其中已參加了共三屆峯會的思匯政策研究所行政總監姚俊業向歪腦記者表示,覺得今次主辦方視峯會為一個旅遊項目,多於一個高峯會,“場地沒有提供可回收的餐具,有很多即棄垃圾,沒有盡力打造成為一個‘綠色氣候峯會’。”他又提到原以為在埃及舉辦峯會,物價會相對便宜,豈料一份三文治便叫價15美元,酒店更高達300至400美元一晚,難以負擔。
另外,大會嚴選可進入會場的非政府組織,令不少團體無法參與開幕。其中埃及當局鎮壓抗議行為也飽受指罵。印度氣候倡議者拉加哥伯(Ajit Rajagopal)因為自發由開羅“苦行八天”到沙姆沙伊赫COP27會議場地抗議,結果被指進行非法活動而被羈押。連同拉加哥伯在內,與今屆峯會相關的抗議行動中,至少有93人被逮捕。
無論如何,今屆峯會都被譽為是繼COP21達成《巴黎協議》後,另一個歷史性峯會,會上也有討論COP是時候要轉型,並針對如何落實協議的細節加強監管。明年峯會將在阿聯酋舉行,並會首次盤點《巴黎協議》的進展,阿聯酋氣候變化特使蘇爾坦·阿勒賈比爾(Sultan Al Jaber)表示,希望在COP28的峯會上,可以成為一個“共識建設者”(consensus builder)。
原文刊於2022年11月22日《歪腦》,由陳琪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