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二零二一年十月六日——據獨立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下稱思匯)和國際研究組織世界資源研究所(下稱WRI)今天共同發表的報告,香港可以通過增加發電燃料組合多樣性和擴大本地可再生能源規模,以保障能源安全,並積極減碳。該報告評估一系列低碳能源,包括核能、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興環保技術如綠色氫能和轉廢為能。
本地發電佔香港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66%,使其成為減排關鍵。報告《為無碳香港發電》研究五種既維持穩定可靠供電,並可減碳的能源組合方案,探討其對溫室氣體排放、經濟成本、空氣污染、健康風險和能源安全等方面的影響。研究旨在促進大眾討論和關注,以助實現香港 2050 年的碳中和目標。
報告合著者,思匯HK 2050 is Now項目負責人姚俊業先生表示:「於2020年,香港政府承諾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成為中國第一個制定碳中和時間表的城市。正如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所建議,我們需要立即行動,大幅減少排放,否則無法把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 2 °C以至1.5°C內,香港將遭受更多的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如熱浪、風暴潮和極端天氣事件。」
該報告分析現存以及新興的發電技術,並建議政府應加強區域合作,如通過合資經營輸入更多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以下是三項政府可立即實行的措施:
擴大本地風力和太陽能發電規模
研究表明,香港在2050年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潛力可達總供電量的10%,遠高於政府現訂立的3-4%目標。為此,政府應全面審視香港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政府亦應引入補貼和稅務免減等經濟誘因,以鼓勵電力公司和商業機構去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
透過區域合作,從內地輸入更多低碳能源
廣東省積極建設新的核電站和海上風力發電場,這正是香港的機會,可藉由區域合作提高進口潔淨能源比率。政府可研究透過兩地電力公司聯營合作或與內地政府簽訂購電協議,從廣東輸入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進一步擴建轉廢為能設施
轉廢為能(WtE)技術是本地實貴的可再生能源,可以同時處理廢物,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們建議政府考慮在其能源結構增加轉廢為能的比例。政府應在電力公司《管制計劃協議》加入轉廢為能目標作為其法定責任,要求在其發電廠區發展轉廢為能設施。
此外,香港政府應考慮在2030年之前採取下列建議,以助進一步減碳:探索大規模應用綠色氫能的可能性,加強平衡電網和增加能源儲存以配合更廣泛的能源組合,致力發展碳捕獲和封存(CCS) 技術,並繼續推動社會電氣化。
思匯董事會主席歐陽杞浚先生表示:「雖然實現香港的碳中和願景無法一蹴而就,但政府應該考慮我們的建議,如有任何延誤,都可能窒礙香港達至碳中和的進程。」
思匯和WRI諮詢香港各界和環境保護署長達一年後撰寫此報告,希望可支持香港邁向碳中和。如果完全採納報告建議,可令香港在2050 年前把碳排放量從2005 年水平減少 90%。此舉亦可助香港實現經濟增長目標、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和保障能源安全。
關於思匯政策研究所
思匯政策研究所是一所獨立的公共政策智庫,旨在塑造一個宜居且可持續發展的香港。我們的願景是透過研究、對話和提出可行建議鼓勵社會參與,影響公共政策。思匯政策研究所自2011 年起,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列為全球前五十名的環保政策智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