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匯最新研究報告: 「水資源管理政策現代化
第二部分:可持續供水系統–邁向多元化的水源」
思匯政策研究所建議政府審視水源調配時,應減低對天然水循環系統的依賴,提升水源多元化,並考慮水源的氣候抗禦力、可持續性和適應力等因素。
香港,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十七日-思匯政策研究所今天發表報告,建議政府減少依賴天然水循環(例如東江水),並考慮使用海水化淡的必要條件,同時增加使用再造水。
報告提出,香港政府與廣東省政府明年就東江水供水協議續約時,應重新考慮協議的性質,減低東江水每年保證輸港上限以及收費模式。報告也呼籲大眾攜手節約用水 —一個我們所有人都有責任保護的寶貴資源。
「我們需要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不是因為我們想節省金錢,而是為了實現維護香港長遠穩定、履行香港的責任,確保鄰近城市及下一代有可靠的供水,以及為實現全球目標出一分力:確保人人有水用和達致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思匯政策研究所資深學人李煜紹進一步表示,香港應該在區域帶頭,減少購買東江水,達至上述目標。
至於供水上限應下調至多少,思匯政策研究所高級顧問陳琦女士表示,需要作進一步的實證研究,但建議政府可以考慮在有需要時才購買非固定的水量,甚至收取更高價格,以鼓勵節約用水。
對於政府計劃未來透過海水化淡提供大約5%食水,陳琦表示,儘管它不受天然水循環影響,但需要審視以它作為後備水源的必要條件。
「生產海水化淡需要的電力,是目前供應和輸送淡水所需的6-8倍,因此過渡至使用潔淨能源,以滿足淡水需求的同時,又不會損害我們緩解氣候變化的能力,至為重要;另外,在海水化淡的過程中,釋放高濃度鹽水對本港海洋生態環境的潛在破壞,仍然需要作進一步研究。」
思匯認為再造水是一個在經濟上更可行、具高度適應力和氣候抗禦力的水源,建議政府訂立更進取的願景,將目前目標提升至20%,作非飲用用途。
「借鑑新加坡和美國加州,水務署只要定下嚴格標準和規定,確保廢水經過嚴謹處理後符合極高的衛生準則,再造水就可以用作不同的非飲用用途,從而減少對自然水循環的依賴。」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員David von Eiff博士表示。
被問到香港人有沒有節約用水的意欲時,思匯政策研究所主席歐陽杞浚先生期望社會各界,可以提供更多有關可持續水資源的教育。
「水是寶貴資源,但長久以來被低估,從思匯長期就本地水資源進行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很多人有錯覺,水是用之不盡的,但就像打擊空氣或塑膠污染一樣,只要有教育的介入,人們就會採取行動。」
思匯提出五項政策建議:
- 加强水資源抗禦氣候變化的能力,減低對天然水循環系統的依賴
- 為再造污水作非飲用用途訂立更進取的願景
- 重新審視採用海水化淡作為後備水源的必要條件
- 加強水務署與渠務署之間的協作,充分利用供水建設
- 提升數據精準度和透明度以改善供水系統
由左起:思匯政策研究所主席歐陽杞浚,思匯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David von Eiff 博士,思匯政策研究所高級顧問陳琦,和思匯政策研究所資深學人李煜紹博士。
David von Eiff 博士,在新聞發布會分享研究成果。
《可持續供水系統 》是思匯就香港水資源管理政策現代化,發表的第二份報告。這兩份報告希望了解香港供水系統在開源、節流兩方面,在人口及經濟增長,以及珠三角地區水資源競爭等挑戰下,導致用水壓力增加帶來的影響。第一份有關節約用水的報告在今年六月已經發布。第二份《可持續供水系統 》,分析現行的水資源(本地集水、東江水及海水沖廁)和具開拓潛力的水源(循環再用水和海水化淡),未來面對的挑戰、機遇和策略。
關於思匯政策研究所
思匯政策研究所是一所獨立的公共政策智庫,旨在塑造一個宜居而可持續發展的香港。我們的願景是透過研究、對話及提出可行建議鼓勵社會參與,影響公共政策。思匯政策研究所自2011年起,被賓夕法尼亞大學列為世界頭五十名的環保政策智庫。
傳媒查詢
請聯絡思匯政策研究所項目經理 羅若安女士 ([email protected]‐exchange.org) 。
「第一部分:節約用水 –邁向智能用水的香港」報告及其他相關資料,可按此詳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