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處於困境的本地循環經濟
COVID-19暴露了我們的社會制度和經濟結構的許多弱點。包括我們一直努力減少的一次性產品和包裝消耗以及本地循環經濟圈的脆弱成果。
實際上,這次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對我們的廢物和資源管理帶來了一些正面影響,如消費增長放緩導致資源浪費減少。可是也有負面的影響。我們習以為常的”適時存貨”的供應鏈,因為疫情而中斷,導致浪費了無數的啤酒,牛奶和水果等產品。
此外,隨著國際客運,旅行和通勤率減少,工廠停工等,世界各地的空氣污染也暫時隨之而下降。可是,這些趨勢將是十分短暫的,因為人們會快速地重新調整他們對大流行病帶來的健康成本和經濟衰退的認識。
我們正面臨著更長期的負面影響。如在嚴格限制社交距離的日子中,網購和速遞變得無可避免,導致相關的一次性包裝材料的需求大量增長。這限制措施,不幸地,加速了一次性包裝材料的需求增長的趨勢。
現在不僅是醫護人員,巴士司機、物業管理員和售貨員等前線人員在每天使用即棄手套和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因受疫情影響,普通市民也無可避免也要使用這些即棄防護用品,導致消耗量爆炸性的增長,而且很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也許因衛生關係,消費者現在會要求產品;如生果,蔬菜等食品進行預先包裝和密封。這類要求將對循環經濟的發展造成巨大的阻礙,也會窒礙推廣減少即棄文化的宣傳工作。
與此同時,由於衛生問題,可循環再造物料的回收率也有所減少。例如最近安裝的塑膠瓶回收機已經關閉,並在各區的社區綠化站內,可以輕易看到堆積如山的塑膠回收物。
而且學校停課,切斷了包括紙包飲品盒在內的一個重要回收渠道。雖然這些趨勢是短暫,並在疫情過後會逆轉,但工人在收集和分類可回收物時的安全問題仍需要解決。最近的研究發現,冠狀病毒在不同材料上有不同的存活時間,這研究可以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線索,說明我們需要採取哪些措施來保護自己和他人免受潛在污染物的影響。
當前的大流行病所帶來的健康影響和經濟成本,使我們需要提高處理物料的標準。而回收量下降,會引致使成本上升,使香港的循環經濟發展受到進一步限制。都市固體廢物收費計劃的實施肯定會被拖延,不能如期上馬,這對本地的循環經濟發展帶來進一步的挫折。香港政府已決定延長在屋邨推行的廢物收費試點計劃至2023年。 同時,油價下跌也削弱了廢舊塑料回收的價值。
循環經濟的發展形勢,因為疫情而發生了變化,本地循環經濟的倡導者們必須加強他們的策略。我們正在積極倡議各種政策和研究,以減少垃圾進入我們的垃圾堆填區。例如,我們正在發展的「無廢品飲食」計劃,旨在引入可再用的餐盒,以取代發泡膠飯盒和膠碗。
作為一次性飲料包裝工作小組的成員之一,我們正在支持 “免「廢」暢飲 “運動。這個由約40位持份者組成的小組,在去年就”減少、重新設計、回收和循環利用”策略達成共識,目標是在2025年之前能夠阻止500萬個塑料瓶和紙包飲品盒運到我們的垃圾填埋場,相對現時水平減少70-90%。我們預計將在今年稍後時間,通過計劃中的各種行動,如智能回收機到新設計的回收桶,再到高水平的塑料回收設施的啟用,來達致計劃削減的目標。
儘管今天遇到了這些困難,但思匯仍會致力支持社會對循環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