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報:垃圾徵費條例草案即將於立法會續議,有調查發現,約 7 成市民贊成落實徵費,並接受政府擬定的徵費水平每公升 0.11 元,推算 3 人家庭每日開支為 1 至 2 元。調查機構及環團指,垃圾徵費已醞釀逾 15 年,盼在今個立法年度內通過,否則草案重推審議起碼等候 3 至 5 年,勢打亂本地回收減廢目標。
思匯政策研究所今年 1 月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訪問 1,012 名市民。結果發現近 7 成受訪者同意實施徵費;6 成半人認為,政府開出每公升 0.11 元的垃圾徵費水平合理;近 8 成人則認為,條例宜設立 12 至 18 個月過渡期。
思匯項目經理姚俊業稱,政府早年定下目標,在 2022 年前將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減至 0.8 公斤。惟環保署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棄置量仍高達 1.47 公斤,嚴重偏離減廢目標。
設過渡期 環團料影響基層有限
姚認為,是次調查反映社會已普遍達成共識,盼草案能在今個立法年度內通過,否則重推審議起碼再等 3 至 5 年,勢對本港的廢物管理策略造成重大挫折。他建議政府從 3 方面入手,配合草案落實,包括增進與業界合作,建立透明、可信度高的回收減廢方案;擴展教育和宣傳,提高公眾認識和了解;定立更詳盡的減廢目標,追蹤進展。
就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以往多次重申,垃圾徵費是推動減廢減碳的「火車頭」。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指,垃圾徵費自 2005 年至今已蘊釀十多年,批評政府立法效率低,但目前仍有信心可在今年度完結前通過。至於有議員關注疫情下落實徵費,恐加重基層經濟負擔,他重申條例設過渡期,不會即時收費,影響有限。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晴報 on May 21.